白頭翁(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)
溪頭、鹿谷、小半天、杉林溪地區性的鳥類
名字 | 特點 | 出現時間 | 數量 |
白頭翁 (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)
|
白頭翁
英名:chinese bulbul
學名:Pycnonotus sinensis
別名:白頭殼仔
目名:雀形目(PASSERIFORMES)
科名:鵯科(PYCNONOTIDAE)
特有種或特有亞種:非
保育等級:無
生息狀態:普遍留鳥
特徵描述:體長約18~19公分。雌、雄羽色相同,全身大致為黃綠色,頭上至後頸黑色,頭頂白色,眼後有一圓形白色斑塊。眼先至耳羽、頰黑褐色、上胸淡灰褐色,背至尾上覆羽、小覆羽灰色,略帶黃綠色,胸腹灰白色。翼、尾羽橄黃綠色。
族群分布:共有四個亞種,分布於中國華中,華南及海南島。在台灣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及宜蘭平原地帶,南部則以楓港附近為界線,花東地方未見白頭翁,另一種十分相似的特有種烏頭翁則花東地區分布,形成生態上頗為特殊的地理區隔現象。與烏頭翁之分布重疊區域有雜交現象。
生態習性:在台灣西部平原至低海拔山區,是最常見的鳥種之一,多半棲息在市區公園、庭院、以及鄉間的樹林、農田、開墾地等環境中,多為人類經常活動之地帶。白頭翁的族群數量很多,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行道樹、公園綠地等環境,也可發現其的蹤影。經常成小群活動,習性非常活潑好動。鳴叫聲清脆嘹亮類似「巧克力、巧克力」,在三、四月繁殖期音色多變化。以植物果實為主食,偶爾會啄食昆蟲等小動物。非繁殖期則以群棲性為主,上百隻的成群亦可見到。通常築巢於離地不高的雜木林或樹叢中,以芒草穗等築構成碗形巢,在都市中屢見築巢於公寓的陽台花木盆栽之中。繁殖期為3月至7月,雌、雄鳥共同育雛,通常一季繁殖二次,每窩產3~4個卵。
相似鳥種:烏頭翁的形態與習性和白頭翁相當類似,但後頭無白色斑塊。白頭翁的亞成鳥頭部為灰黑色,經常被誤認為烏頭翁。
生態威脅:農夫為防鳥類啄食水果常在果園周遭架設鳥網,白頭翁經常因而中網死亡。中南部有商業獵捕作為放生鳥之用。
|
|
更多鳥類白頭翁照片請點選以下連結:
留下你的回應